北京最大废品集散地遭拆迁 废品市场如何安身?
北京:无处安身的废品市场
北京规模最大的废品集散地拆迁之后
北京地铁5号线立水桥站西北方向4.7公里处,有一座面积500多亩的废墟,“垃圾”堆得像小山一样。
这里原是著名的东小口废品集散地,北京城曾有四分之一的废旧物品从这里分拣归类,金属、塑料、纸张……按各自不同的用途进入工厂,成为循环链条上的一环。
随着城市的发展,2011年底,这个位于昌平区东小口镇的废品集散地市场开始拆迁。原先从城市四面八方汇聚这里的废品变得无处安放,必须得重新寻找去处。
事实上,随着城区的外扩,北京的废品回收市场就一直在不断向外搬迁,从四环到五环再到六环,到如今却不知道该去哪儿。
被称为“静脉产业”的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亟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。
“废城”里的异乡人
4月29日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来到东小口探访时,大部分从事回收站工作的商家已经因拆迁离开,只有最后的十来户还在搬家过程中。
走进一座堆满聚酯饮料瓶和各种塑料标签纸的院子,三四个人正在分拣打包,院子的一侧已经有若干体积庞大的黑色编织袋被封好口准备装车。
院门旁有两间平房,四五个人坐在堂屋里闲聊,一个女人带着正在学步的小孩。来自河南的男青年小潘说,老板正忙着搬家,这边马上就要停水停电了。
“老板不乐意搬,可是没办法,别人都走了,自己家留在这里也没生意。”小潘说。
打工妹廖芳(化名)跟小潘是同事,她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,很多商户从这里搬到了离这儿不远的西小口,他们也准备去那儿。但也只是临时落脚,因为西小口也是规划中要拆迁的地方。
西小口再拆时怎么办?廖芳说:“那就看老板能找到哪里了,我们反正是跟着干活的,做不了主。”她8年前来到东小口,开始在一个废品回收站打工,跟现在这位老板干了两年,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。
拆迁之前,拾荒者从城市中的垃圾桶里捡来的饮料瓶、旧报纸、包装盒,废品收购者收来的旧家电、旧衣服、旧家具……很大一部分都会卖到东小口的收购站。然后廖芳们再按照下游收购企业的要求进行进一步分类、初加工。
东小口的“产业集群”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。那一年,因为城市建设加快,原本分布在四环外的废品回收站向外迁移,陆续来到当时离城市还比较远的东小口。随后这里渐渐成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。
拆迁之前,东小口共有900余家废品回收站,它们或集中在几个大的废品回收市场内或散落分布在周围。
在这些废品回收站工作的打工者曾有2万多人,他们在这里工作,也在这里生活。回收站的老板们大多面容平常,衣着普通甚至破旧,但他们可能年入百万,财力雄厚。
老板和打工者们大多来自河南省固始县。街边“固始人家”餐馆的招牌、“北京—固始”的长途客车时间表都还没被拆下,仿佛在告诉路人,曾有一群异乡人在这里驻足。
曾经有序的生意
回收站与回收市场是租户与管理者的关系。
北京福佑鑫源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有限公司(下称“福佑鑫源”)是“盘踞”在东小口近10年的大公司之一,2003年8月成立。动迁之前在这里承租了136亩土地,有167家从事回收站工作的商户在这个市场回收废品。最近3年福佑鑫源共上缴税收4700多万元。
福佑鑫源市场管理处的办公室里还有几个人在忙着拆迁的收尾工作。工作人员李华(化名)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说,这一次搬迁,不光市场损失不小,整个北京市的废品回收行业也得一下倒退许多年:第一,这里的产业规模已经形成,搬离后很难再聚集起这样大的市场了;第二,从这里辐射出去的销售途径已经很成熟,这里的运输费用很合理,装载能力也很强大,这样的链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“磨”出来。
对商户来说,搬迁意味着损失客源和增加成本。福佑鑫源原来的租户钱老板刚刚搬到西小口,他说,搬家特别麻烦,生意咋样还不知道,成千上万的钞票先花出去了,实在是迫不得已才离开。
因此,很多商户搬迁时放弃了一些价值不大的废品在原址,这些废品没人经管就真的变成了垃圾。
廖芳说,原来东小口很干净很有秩序。这里每家都有三个灭火器,市场还有一辆消防车。“如果只是小范围起火,商户和市场管理处完全能自己搞定,根本不需要报火警。”李华说。
“在东小口,废品回收商户们的分工非常明确和细化,每家只收固定类别的废品,绝不掺杂其他品类。”与记者一同前来探访的北大化学系博士生程新皓说,这是因为每一种废品的再利用厂家要求都很严格,不容错乱。如可乐等饮料瓶回收来之后,瓶体、瓶盖和标签就得分开放,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材料,加工工具和方式都不同。
这些废品被初步加工后,近的销往河北、山东,远的则到浙江、江苏甚至广东等地,成为各种工业原料。
无处安放的产业
在拆迁之后,原先位于东小口废品集散地的回收站商户将去往哪里?
与有些地方选好新址再搬迁市场不同,东小口镇政府只告知废品回收市场和商户们这里要拆,但并没有给他们安排一个去处。
商户们搬离东小口后就各奔东西、零散作战了。福佑鑫源找好了下一个落脚的地方,在朝阳区的沙子营,离此处20公里,场地规模和各种配套远远比不上东小口。
以前是福佑鑫源租户的钱老板不会跟到沙子营那边。“‘树倒猢狲散’,还能怎样?”李华苦笑着说,钱老板们来北京是要谋生赚钱的,新地方一切都不成熟,去了可能没生意还得赔钱,不跟着走很正常。
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被称为“静脉产业”,与垃圾填埋、焚烧相比,回收不仅节约成本,还创造新价值,理应受到鼓励。但是,从上世纪末,北京的废品回收市场就一直在因为城市扩张不断搬迁,从四环到五环再到六环,到现在不知去哪儿。
李华说,他常常想,如果他和所有同行连续三天不工作,这个城市将怎样面对山一样的垃圾?
北京市政府参事、国家环境特约监督员王维平曾经指出,目前北京市全年的垃圾产生量600万吨,回收的废旧物资就有400万吨,如果拾荒大军消失了,会带来一系列问题。政府应当给这个产业一定的扶持。
在《东小口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中可以看到,这里处在未来北京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辐射范围,是规划中的奥北新城区,政府正在“加大对废品回收市场等低端产业的清理”。
而在2011年底公布的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》中提到,到2015年,我国要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、技术先进、分拣处理良好、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,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%。
如果从业者没有固定的场所及相关的产业支持,70%的废旧商品回收率如何实现?
北京规模最大的废品集散地拆迁之后
北京地铁5号线立水桥站西北方向4.7公里处,有一座面积500多亩的废墟,“垃圾”堆得像小山一样。
这里原是著名的东小口废品集散地,北京城曾有四分之一的废旧物品从这里分拣归类,金属、塑料、纸张……按各自不同的用途进入工厂,成为循环链条上的一环。
随着城市的发展,2011年底,这个位于昌平区东小口镇的废品集散地市场开始拆迁。原先从城市四面八方汇聚这里的废品变得无处安放,必须得重新寻找去处。
事实上,随着城区的外扩,北京的废品回收市场就一直在不断向外搬迁,从四环到五环再到六环,到如今却不知道该去哪儿。
被称为“静脉产业”的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亟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。
“废城”里的异乡人
4月29日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来到东小口探访时,大部分从事回收站工作的商家已经因拆迁离开,只有最后的十来户还在搬家过程中。
走进一座堆满聚酯饮料瓶和各种塑料标签纸的院子,三四个人正在分拣打包,院子的一侧已经有若干体积庞大的黑色编织袋被封好口准备装车。
院门旁有两间平房,四五个人坐在堂屋里闲聊,一个女人带着正在学步的小孩。来自河南的男青年小潘说,老板正忙着搬家,这边马上就要停水停电了。
“老板不乐意搬,可是没办法,别人都走了,自己家留在这里也没生意。”小潘说。
打工妹廖芳(化名)跟小潘是同事,她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,很多商户从这里搬到了离这儿不远的西小口,他们也准备去那儿。但也只是临时落脚,因为西小口也是规划中要拆迁的地方。
西小口再拆时怎么办?廖芳说:“那就看老板能找到哪里了,我们反正是跟着干活的,做不了主。”她8年前来到东小口,开始在一个废品回收站打工,跟现在这位老板干了两年,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。
拆迁之前,拾荒者从城市中的垃圾桶里捡来的饮料瓶、旧报纸、包装盒,废品收购者收来的旧家电、旧衣服、旧家具……很大一部分都会卖到东小口的收购站。然后廖芳们再按照下游收购企业的要求进行进一步分类、初加工。
东小口的“产业集群”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。那一年,因为城市建设加快,原本分布在四环外的废品回收站向外迁移,陆续来到当时离城市还比较远的东小口。随后这里渐渐成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。
拆迁之前,东小口共有900余家废品回收站,它们或集中在几个大的废品回收市场内或散落分布在周围。
在这些废品回收站工作的打工者曾有2万多人,他们在这里工作,也在这里生活。回收站的老板们大多面容平常,衣着普通甚至破旧,但他们可能年入百万,财力雄厚。
老板和打工者们大多来自河南省固始县。街边“固始人家”餐馆的招牌、“北京—固始”的长途客车时间表都还没被拆下,仿佛在告诉路人,曾有一群异乡人在这里驻足。
曾经有序的生意
回收站与回收市场是租户与管理者的关系。
北京福佑鑫源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有限公司(下称“福佑鑫源”)是“盘踞”在东小口近10年的大公司之一,2003年8月成立。动迁之前在这里承租了136亩土地,有167家从事回收站工作的商户在这个市场回收废品。最近3年福佑鑫源共上缴税收4700多万元。
福佑鑫源市场管理处的办公室里还有几个人在忙着拆迁的收尾工作。工作人员李华(化名)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说,这一次搬迁,不光市场损失不小,整个北京市的废品回收行业也得一下倒退许多年:第一,这里的产业规模已经形成,搬离后很难再聚集起这样大的市场了;第二,从这里辐射出去的销售途径已经很成熟,这里的运输费用很合理,装载能力也很强大,这样的链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“磨”出来。
对商户来说,搬迁意味着损失客源和增加成本。福佑鑫源原来的租户钱老板刚刚搬到西小口,他说,搬家特别麻烦,生意咋样还不知道,成千上万的钞票先花出去了,实在是迫不得已才离开。
因此,很多商户搬迁时放弃了一些价值不大的废品在原址,这些废品没人经管就真的变成了垃圾。
廖芳说,原来东小口很干净很有秩序。这里每家都有三个灭火器,市场还有一辆消防车。“如果只是小范围起火,商户和市场管理处完全能自己搞定,根本不需要报火警。”李华说。
“在东小口,废品回收商户们的分工非常明确和细化,每家只收固定类别的废品,绝不掺杂其他品类。”与记者一同前来探访的北大化学系博士生程新皓说,这是因为每一种废品的再利用厂家要求都很严格,不容错乱。如可乐等饮料瓶回收来之后,瓶体、瓶盖和标签就得分开放,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材料,加工工具和方式都不同。
这些废品被初步加工后,近的销往河北、山东,远的则到浙江、江苏甚至广东等地,成为各种工业原料。
无处安放的产业
在拆迁之后,原先位于东小口废品集散地的回收站商户将去往哪里?
与有些地方选好新址再搬迁市场不同,东小口镇政府只告知废品回收市场和商户们这里要拆,但并没有给他们安排一个去处。
商户们搬离东小口后就各奔东西、零散作战了。福佑鑫源找好了下一个落脚的地方,在朝阳区的沙子营,离此处20公里,场地规模和各种配套远远比不上东小口。
以前是福佑鑫源租户的钱老板不会跟到沙子营那边。“‘树倒猢狲散’,还能怎样?”李华苦笑着说,钱老板们来北京是要谋生赚钱的,新地方一切都不成熟,去了可能没生意还得赔钱,不跟着走很正常。
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被称为“静脉产业”,与垃圾填埋、焚烧相比,回收不仅节约成本,还创造新价值,理应受到鼓励。但是,从上世纪末,北京的废品回收市场就一直在因为城市扩张不断搬迁,从四环到五环再到六环,到现在不知去哪儿。
李华说,他常常想,如果他和所有同行连续三天不工作,这个城市将怎样面对山一样的垃圾?
北京市政府参事、国家环境特约监督员王维平曾经指出,目前北京市全年的垃圾产生量600万吨,回收的废旧物资就有400万吨,如果拾荒大军消失了,会带来一系列问题。政府应当给这个产业一定的扶持。
在《东小口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中可以看到,这里处在未来北京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辐射范围,是规划中的奥北新城区,政府正在“加大对废品回收市场等低端产业的清理”。
而在2011年底公布的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》中提到,到2015年,我国要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、技术先进、分拣处理良好、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,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%。
如果从业者没有固定的场所及相关的产业支持,70%的废旧商品回收率如何实现?